煤矿安全生产三维仿真库通过使用最新三维动画模拟技术制作,以影视动画方式再现煤矿职工井上、井下作业过程和生活场景。“煤矿安全生产三维仿真库之事故案例集一”高精度、高仿真性直观展示最近几年来煤矿职工井下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机电事故(共7起)、顶板事故(共9起)、通风事故(共2起)、瓦斯事故(共4起)、水害事故(共5起),系统的总结了煤矿易发、常见事故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对如何遏制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煤矿安全生产三维仿真库通过使用最新三维动画模拟技术制作,以影视动画方式再现煤矿职工井上、井下作业过程和生活场景。“煤矿安全生产三维仿真库之事故案例集二”高精度、高仿真性直观展示最近几年来煤矿职工井下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机电事故(共10起)、爆破及爆炸事故(共4起)、火灾事故(共4起)、其他事故(共5起),系统的总结了煤矿易发、常见事故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对如何遏制煤矿备类事故的发生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本片通过最鲜明的实例和最直观的教育,来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可作为煤矿企业区队班组在班前、班后会上进行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的生动视频教材,也可作为煤矿安全培训教学的课件使用。
扫描二维码,到本店淘宝店铺购买
本书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沿空留巷顶板的垮落形式、破断特征及垮落残留边界特征,构建了沿空留巷力学模型;通过对实体煤、充填体变形和顶板下沉、离层的力学分析,确定了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的参数;根据围岩条件,提出了沿空巷旁墙体的结构形式、支护技术及其适用条件;研究设计了混凝土刚模浇注实体墙、预制混凝土块空心墙、矸石袋锚杆加固墙、混凝土预制块实心墙及大型混凝土砌块组装墙等沿空留巷技术。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可供采矿、土木、水利、工程力学等学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研究生参考。
目 录 1 绪论………………………………………………………………………………………… 1 1.1 沿空留巷技术研究意义…………………………………………………………… 1 1.2 沿空留巷理论研究现状…………………………………………………………… 2 1.3 沿空留巷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5 1.4 沿空留巷技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7 2 沿空留巷围岩活动破坏规律研究及力学模型的构建…………………………………… 10 2.1 顶板垮落形式及其规律…………………………………………………………… 10 2.2 沿空留巷围岩结构活动基本规律及特征………………………………………… 12 2.3 沿空留巷力学模型的构建及力学解析…………………………………………… 14 2.4 本章小结…………………………………………………………………………… 27 3 巷旁支护材料选取及其力学特性试验分析……………………………………………… 29 3.1 混凝土浇筑材料的配制与研发…………………………………………………… 29 3.2 新型轻质高强预制块的研制……………………………………………………… 40 3.3 矸石袋锚杆加固墙体的力学试验………………………………………………… 42 3.4 混凝土预制块的试验研制………………………………………………………… 44 3.5 本章小结…………………………………………………………………………… 49 4 不同巷帮支护形式的沿空留巷系列技术………………………………………………… 50 4.1 混凝土刚模浇筑实体墙巷旁支护技术…………………………………………… 50 4.2 混凝土预制块空心墙巷旁支护技术……………………………………………… 55 4.3 矸石袋锚杆加固墙巷旁支护技术………………………………………………… 56 4.4 小型混凝土预制块实体墙巷旁支护技术………………………………………… 58 4.5 大型混凝土砌块组装墙巷旁支护技术…………………………………………… 59 4.6 本章小结…………………………………………………………………………… 61 5 特定地质条件下相应沿空留巷技术的应用……………………………………………… 62 5.1 混凝土浇筑实体墙支护设计……………………………………………………… 62 5.2 混凝土预制块空心墙支护设计…………………………………………………… 79 5.3 矸石袋锚杆加固墙支护设计……………………………………………………… 98 5.4 混凝土预制块实体墙支护设计………………………………………………… 108 5.5 本章小结………………………………………………………………………… 133 6 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134 6.1 主要结论………………………………………………………………………… 134 6.2 创新性…………………………………………………………………………… 135 参考文献……………………………………………………………………………………… 136